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6篇
  免费   484篇
  国内免费   265篇
化学   1015篇
晶体学   13篇
力学   766篇
综合类   51篇
数学   1054篇
物理学   86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5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本文给出了小样本定数截尾场合下两参数威布尔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的拟合检验方法,该方法还适用于一般的位置-刻度参数族分布,论文还通过实际算例说明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2.
33.
纳米线(NW)结构内的微观结构缺陷对NW的机械性能存在一定的影响。NW断裂位置的预测关系着纳米器件应用的寿命,进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本工作中,基于统计分析,分别研究了单晶铜纳米线(Cu NW)拉伸过程中出现的断裂位置以及在应力屈服点处产生的初始微观结构缺陷(初始缺陷)的位置对温度的依赖性,进一步探究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利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了单晶Cu NW在20~300 K的温度范围内的拉伸状态,共包含6个体系,各温度体系包含300个独立的样本。基于机器学习,采用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DBSCAN)算法,将hexagonal close-packed (hcp)原子划分为各个初始缺陷以进一步确定其位置。统计结果显示,当温度低于50 K时,初始缺陷的位置集中在NW的两端。随着模拟温度的上升,MD模拟结果展现了单晶Cu NW的拉伸过程中的杨氏模量、平均屈服应力、平均势能等机械性能对温度的依赖性。温度的升高进一步促使了更多初始缺陷的产生,并使得初始缺陷的位置由统计分布的两端向中间平均化。与初始缺陷相比,各温度下的断裂位置集中在两端。统计结果表明,模拟的温度范围对NW的断裂位置无明显影响,但对初始缺陷的产生具有明显影响。当温度低于100 K时,初始缺陷的位置分布与断裂位置分布呈现了一致性。由于两者具有不同的温度依赖,其差异随着温度的上升逐渐显现。对不同温度下的微观结构形变行为观察发现,断裂失效明显受到NW两端的表面效应和阻挡效应的影响。最终的断裂位置受塑性形变中后期的影响,与应力屈服区产生的初始缺陷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34.
A stereoselective one-pot double derivatization of cyclobutene-1-carboxylic acid via a mild organic base catalyzed amidation/aza-Michael addition of benzo[d]oxazol-2(3H)-ones has been developed. This unprecedented tandem reaction provides access to novel β-N-heterocyclic cyclobutane carboximide derivatives with a trans geometry. The carboximide moiety reacts smoothly with nucleophiles, allowing access to diverse derivatives of trans-β-N-heterocyclic cyclobutanecarboxylic acid, including peptidomimetic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35.
36.
The ferromagnetic and antiferromagnetic wave functions of the KMnF3 perovskite have been evaluated quantum-mechanically by using an all electron approach and, for comparison, pseudopotentials on the transition metal and the fluorine ions. It is shown that the different number of α and β electrons in the d shell of Mn perturbs the inner shells, with shifts between the α and β eigenvalues that can be as large as 6 eV for the 3s level, and is far from negligible also for the 2s and 2p states. The valence electrons of F are polarized by the majority spin electrons of Mn, and in turn, spin polarize their 1s electrons. When a pseudopotential is used, such a spin polarization of the core functions of Mn and F can obviously not take place. The importance of such a spin polarization can be appreciated by comparing (i) the spin density at the Mn and F nuclear position, and then the Fermi contact constant, a crucial quantity for the hyperfine coupling, and (ii) the ferromagnetic–antiferromagnetic energy difference, when obtained with an all electron or a pseudopotential scheme, and exploring how the latter varies with pressure. This difference is as large as 50% of the all electron datum, and is mainly due to the rigid treatment of the F ion core. The effect of five different functionals on the core spin polarization is documented.  相似文献   
37.
荧光探针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荧光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和响应迅速等特点,受到环境及生命科学领域的青睐。随着荧光探针技术的发展,近红外一区荧光探针由于具有发射波长长(600~900 nm)、对细胞损伤小、组织穿透性强和自发荧光背景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组织等复杂生物体系中生物分子的检测、示踪及成像。本文评述了近年来(2016~2020年)近红外荧光探针对金属离子(Hg2+、Cu2+、Zn2+、Al3+、Fe3+)、生物小分子(Cys、N2H4、H2S、H2O2)与生物大分子(亮氨酸氨基肽酶、β-半乳糖苷酶)等重要生物分子的检测及成像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该类探针在细胞及活体的分析应用,并对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8.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高的光电转换效率,简单的溶液加工工艺,较低的成本等优势因而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机小分子空穴传输层材料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本工作中,我们设计和合成了基于吡嗪为分子中心核,三苯胺为分枝的X型空穴传输层材料PT-TPA。与Si-OMeTPA对比,吡嗪的引入不仅不会影响其结晶性,并且能够改善其电荷转移特性和分子中心共平面性,从而显著提升了PT-TPA的空穴迁移率。在非掺杂的情况之下,基于PT-TPA空穴传输层的p-i-n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展现出17.52%的光电转换效率,与相同条件下基于Si-OMeTPA空穴传输层的器件相比,效率提高了近15%。  相似文献   
39.
近年来, 作为第三代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发光材料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TADF)材料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TADF分子由于其单线态与三线态之间的能级差较小, 三线态激子可以被环境热活化而通过反系间窜越上转换至单线态, 理论上可实现100%的激子利用率, 从而使得OLED器件外量子效率显著提高. TADF材料被认为是突破高效稳定有机电致蓝光发射瓶颈的潜在解决方案. 一般, TADF分子为含有电子给体(donor, D)和电子受体(acceptor, A)的纯有机推拉电子体系. 通过改变给体单元和受体单元的结构、数量和取代基及其位置可以有效调节TADF分子的单线态-三线态能级差、前线轨道分布、聚集态结构、电致发光颜色及其性能. 同时取代基在调控给、受体单元的推拉电子能力及TADF材料的分子构型、聚集态结构和稳定性等物化特性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综述分别对D-A型和多重共振型TADF蓝光分子的取代基效应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高效稳定的蓝光TADF分子的设计合成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40.
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低成本、柔性和质量轻等优势, 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光伏技术, 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敏活性层通常由p-型有机半导体(包括小分子和高分子)与n-型有机半导体(包括小分子和高分子)共混而成. 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形貌热稳定性优异的特点, 值得深入研究. 本综述旨在总结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分别介绍了基于酰亚胺基、氰基和含硼氮配位键(B←N)的高分子受体的活性层材料体系的发展状况. 在器件性能方面, 通过分子设计、相分离形貌调控, 改善了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的匹配性, 将该类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从最初的0.29%提升至目前的9.51%, 为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总结了经验; 在稳定性方面, 基于该体系形貌热稳定性优异的特点, 开发出高温耐受型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 最后, 展望了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